1月30日,正月初六,赴武漢第四天。
任務分配了。我是一名有27年黨齡的老黨員,疫情重任面前,黨員不上誰上?我立刻選擇接管第10層病區,負責32名患者。
我最擔心的是患者除了身體的病痛,心理上會不會有什么問題,他們如何想的?我該怎么處理?同時,我也在想,近距離的接觸,我會被傳染上嗎?但意識中這點恐懼也僅是一閃,立刻被忙碌拋在腦后。病房內因沒有患者家屬陪伴,沒有護工,所有工作重擔都落在醫護工作人員身上。給病房消毒,給患者送飯,為患者做治療,查房,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。其實只要有活干了,認真做事了,你原有的緊張就徹底離你遠去。這時我更加明白,能支撐自己,讓自己的意志力和內心變得無比強大的,就是認真干好本職工作,這也是緩解我們焦慮的最好良藥。
讓我難以忘記的,是患者對生的渴望和對疫情的厭惡。你來到患者面前,患者很自覺地把頭偏向一側,避免與你面對面,多好的患者!你為患者所做的一切,他們最清楚、最明白,你能到他們面前去,他們就不再孤獨,不再寂寞。從患者家屬手里接過送給患者的飯時,家屬說:“大夫,你多看看他吧,多安慰安慰,讓他別擔心。”我也告訴家屬:“下次來的時候,一定要把飯盒上寫上名字。”
結束工作,從病房出來,看著隊友們臉上因長時間戴口罩而留下的一道道深深的壓痕,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酸楚,很心疼隊友們。但我親愛的隊友們,沒有人為這些壓痕而抱怨。
(河大一附院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隊長郭俊華)
三
2月3日。我們管理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,都有焦慮恐慌和對未知的懼怕。8床是一個29歲的小伙,是和朋友聚會時感染的病毒。他對病情充滿了恐懼,對前途充滿了迷茫。我們不是專業心理醫師,但我們處處給他以關愛,時時展示我們的信心。逐漸地,他擺脫了恐懼,建立了信心,還和我們的護士加了微信好友。
另外,大部分患者都存在飲食差的情況:沒有食欲,吃不下飯。7床是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,不知如何患上的病毒。這幾天下來吃飯很少,抵抗力很差,身上沒有勁兒。我們得知這一情況后,讓患者試著少量多餐,外加促進飲食的藥物。很快,這位患者的飲食量有所增加。
2月5日。今天下午下班后,也許是太累,洗澡后躺在床上睡著了。睡醒后,感覺身上發冷,頭昏昏沉沉的。吃過晚飯后感覺好了些,和尋常一樣了,很擔心自己也會“中槍”。這讓我想起了村上春樹的《海邊的卡夫卡》,以其中的一句話自勉吧:“暴風雨結束后,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。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結束了,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,當你穿過了暴風雨,你早已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自己。”
(河大一附院首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醫師組長楊超)
(趙曉芳整理)